Ⅰ 古代造纸术的过程图解
古法造纸步骤一共有五步,
1、斩竹漂塘:造纸的工匠上山砍竹后,把竹子泡在水塘里,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材软化。
透火焙干
Ⅱ 哦啦啦什么是古法造纸
古法造纸可分五个步骤:
1、斩竹漂塘
, 所谓“杀青”是指斩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纸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盛产竹子的华南地区,尤其福建,是竹纸的主要产地,造纸的竹材以将生枝叶的新生竹为佳。造纸的工匠通常在芒种前后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长,然后就地开挖水塘,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材软化。
19世纪造纸的材料来源由破布转为木材,因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较低。但由于木材纤维是由木质素所组成,木质素会氧化,这就是纸张泛黄的原因,这个问题又因造纸过程中添加酸剂而更加严重。
2、煮楻足火
, 《天工开物》中制竹纸的第2个步骤是将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八个昼夜,经过碱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蒸煮、漂洗,竹子的纤维逐渐分解。
3、荡料入帘
, 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倾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用纯天然植物原料做的催化剂来控制纸纤维悬浮液的浓度。
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抄纸的工匠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达20公斤。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4、覆帘压纸
,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手工造纸每日每个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张纸。
5、透火焙干
, 焙干纸张的夹巷是两道土砖砌成的砖墙,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然后将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
Ⅲ 古代造纸的六大流程
对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工艺流程记载最详尽的着作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者宁应星在《天工开物》的第13篇《杀青》中对造纸术关于纸料、竹纸、皮纸的记载,可说是我国传统造纸术发展到最高峰的总结性叙述,其将古法造纸总述为六个步骤:
(1)斩竹漂塘
当时竹子是造纸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盛产竹子的华南地区,尤其福建,是竹纸的主要产地。造纸的工匠通常在芒种前后上山砍竹(当时的“杀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后将截断的竹子在就地开挖的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料软化。
(2)煮徨足火
将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个昼夜,经过碱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内漂洗,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蒸煮、漂洗的竹料纤维就逐渐分解。
(3)舂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荡料入帘
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倾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
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抄纸的工匠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重纸又会太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5)覆帘压纸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每日每个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张纸。
(6)透火焙干
用两道土砖砌成砖墙的夹巷来焙干纸张,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由于砖块夹巷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因此用轻细的铜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
Ⅳ 手艺人复原福建古法竹子造纸术,一根竹子究竟是如何变成一张纸的
把竹子砍下来选取其中比较软的一部分搅碎,再放在阴凉处晾干,再把竹子晾干之后放在生石灰里面,等竹子里面植物纤维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竹子挖出来,放入锅里蒸熟,在蒸完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就可以把竹子变成纸了,这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造纸术是我们国家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所以记忆比较繁琐,所以在传承上也会遭受到一定的阻碍,很多人在制作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成功的把竹子变成纸。
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大力的发展和继承,对于一些落后的文化我们也要选择性的将他们去除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发扬光大。造纸术其实在很多地区还是可以见到的,因为写毛笔字的宣纸就是需要手工制作,虽然现在也可以批量生产,但是手工制作的要更加精美,书写感受也会更好。
Ⅳ 古代造纸过程解析图
(1)造纸流程
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原料的收集和处理:将植物原料按照需要进行收集(如有些植物原料需要皮,而有的却需要茎秆),并将收集到的原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如切碎、晾晒等;
第二,纤维的分离: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碱性物质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纤维原料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三是磨(打浆),就是用臼捣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其分散为纤维,并使纤维产生一定的分丝纤帚化,而成为可用纸浆;
第四,抄纸:把纸浆掺水使其成为一定浓度的悬浮液,然后用抄纸器(竹帘等)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幅;
第五,压榨:把抄好的湿纸幅叠放在一起,采用负重压榨的方法脱去湿纸幅中的水分。
第六,干燥:把湿纸幅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东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5. 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Ⅵ 小学生如何手工造纸
手工造纸需要准备的材料:纸浆,滤布、滤板,滤盒,压板,一次性水杯,清水。
1、将纸浆放入一次性水杯内。
手工造纸即完成。
Ⅶ 古代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最早的纸发明于西汉初年,但当时的纸倒不如说是一种用于书写的绢丝类物品,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所以纸的左半边是半个丝字。
后来蔡伦(63-121)字敬仲,汉族。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敞布鱼网等植物为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了最接近现代的纸。
(7)古法造纸步骤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纸的起源: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
南中国在6000年前已经发现丰富树皮布文化,树皮布在植物上采用构树(楮树)、榕树等,前者也是中国造纸所采用重要的植物。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环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石拍,科学测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树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中国岭南地区是世界树皮布文化起源地。
纸张发明的时间大大向前推进。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用于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
早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已有,但还是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后,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Ⅷ 纸张的制造过程(8个步骤)
纸张的制造过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这里用木头作原料,质量好。将用来造纸的木料放进滚筒,去掉树皮。
(8)古法造纸步骤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造纸原理:
造纸生产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参考资料
网络—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