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苗族刺绣(凤凰)是什么含义
苗族刺绣(凤凰)含义:古代视为神鸟而崇拜,它是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经过漫长的完美演化而来。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白鹤’的脚,鹦武的嘴,孔雀之尾,居百鸟之首。美好和平象征。封建皇朝最高贵女性之代表,和帝王的龙相配。民间传说中它能给人们带来和平幸福。在苗族的心里恰恰相反,它代表着男人的标致,它是男人起名时常用的吉祥名,有据可査。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
单色绣: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
彩色绣: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⑵ 苗族刺绣和彝族刺绣有什么不同最好有图片加以说明。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
苗族刺绣
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
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围腰,以白色为底色,上面满绣有蝴蝶、蜈蚣龙,造型飞舞张扬。绣品以蜈蚣龙为主纹样,下面三层另有蝴蝶、小蜈蚣龙等,为苗族绣品的传统典型纹样。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
彝族刺绣为义诺试彝族刺绣,其工艺主要体现在彝族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上,如:男子的项背、衣襟、袖臂、(在海棠、吉米一带也有刺绣下摆、裤筒、裤脚的);女子的头帕、衣领、项背、衣襟、袖臂、下摆、挂包、以及小孩的鞋、帽,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
彝族刺绣花样较多,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具像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二是寓意吉祥、繁育性的;三是抽象的,用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有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圆形、弧形等。具像的直接取材于实物,有鸡关纹、羊角纹、叶纹、波浪纹、齿纹等;寓意的有变形的日月并绣、字纹、象征吉利的变形怪兽等。反映彝族崇尚大自然、向往和谐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彝族刺绣主要手法:一是挑花:根据衣料布面的经纬线,用斜针、十字针挑绣花纹;二是贴花:将有色布按需要剪成长条,贴上锁边,另用有色布先剪成连续花边图案,贴在衣面后沿边挑锁;三是锁花:又叫“锁边绣”,一般用于袖口、裤脚,特别是妇女顶帕的边沿,用锁挑成犬牙或其他形状;四是盘花:选好有色布料,裁成细条,缝成灯芯状“瓣料”(彝语称“吉惹”),在所绣之处盘结成花样,囤针固定,有较强的立体感。
刺绣的色彩搭配需要精心安排。一般都采用茶花红、梅红、紫黑、粉红和大红、绿、黄等颜色,这样,和衣服的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彝族尚黑,服装的主色是黑色的,花样的笔画线条在黑布料上不易看清楚,所以衣服还是以贴花刺绣为主。
⑶ 苗族的姑娘人人都会苗绣吗她们是从几岁开始学习苗绣的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集中展示。苗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刺绣,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06年5月20日,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⑷ 苗绣的刺绣技法
苗族姑娘、妇女历来以手工刺绣花纹装饰自己,点缀生活。苗绣在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刺绣技巧。也有不少人采用缝纫机绣花,它虽然速度快,但于手工刺绣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现仅介绍手工刺绣技法。 刺绣的材料是布和线,它们的种类很多。有麻布、棉布、丝绸布、化纤布等,有工厂生产的布和苗族村民自己织的家蜀布。一般来说,要根据不同刺绣针法的要求,选用不同质的布料。绣花、插花要求用细薄的丝绸布或化纤布;挑花、串花则要求用较厚实的家织棉布、麻布或工厂生产的经纬纹路较明显的布;捆花、洒花、点花、贴花、粘花、堆花等的布料。则要求不甚严格。
绣线种类多,有丝线、棉线、麻线、毛线、金线以至锡线和铜线等。麻线主要用于比较粗犷的绣品;毛线用在网丝格较明显的粗麻布或毛线织的锦布上;金线、锡线、铜线除少部分单独串花刺绣外,主要是辅佐大面积的绣花、插花作捆花或洒花之用;棉线、丝线是供大面积的绣花、插花之用,要求布料细薄光滑,也有作贴花、堆花、补花钉牢而用的。
苗族刺绣的主要工具是:绷架、针、剪刀、顶针、针夹等。绷架指小的绣花绷和大的绣花架,一般用木、竹、金属等制成。小花绷主要是用竹或金属制成,它分为长方形和圆形两种。长方形小花绷多用竹料制成,横的两根,长度在30cm左右;竖的四根,长度在8cm左右。这种花绷是作绣窄带条形花边用的,如衣袖、裤脚、胸部花边等。它四根竖轴的中间两根是卷布用的。圆形花绷是由内外两个竹或金属圈组成,如用金属做的,要用布条缠好。绷圈直径在一尺左右。刺绣时绣布夹在内外两圈的中间,宜绣鞋花、手巾、枕巾、孩帽、荷包等小件绣品。绣花架与长方形的小花绷构造雷同,只是架面大,多四只脚架,一般用木料制成。用它来绣大型绣品,如门帘、帐檐、围床、被面等。
绣花针,以针身匀圆、尖锋锐、尾钝、孔长的为好,利于送针、抽针和穿线。绣针的种类多,铁针以长短粗细分号,针号小则针身粗长,针号大则针身细短,常用的多是7-----8号针。绣针大小的选择,应根据绣布的厚薄和绣线的粗细来决定。不用的绣花针,要包在锡箔纸内,或插进干的小蜂窝呢内,以防生锈。
剪刀,以尖端翘起的弯口小剪刀为好,它在剪线时不露线头,并可避免剪破绣布。
顶针,要根据绣者手指大小选择顶针的大小,它是戴在拿针手的中指第二节上,帮助刺绣时推针。
针夹,若绣针过小,个别地方绣线大绣的密不易取针时,可用针夹将针夹住,帮助取针抽线。 ① 花样和粘花:在绣帛上画样刺绣的,手艺熟练者,可用毛笔摞墨(颜料)直接画;手艺不够熟练者,就要把绣的布料铺好,在所需绘画的部位放上复写纸,复写纸上摆图案复写。执笔复写时用力均匀适当,若轻了印的线条不清楚,重了印色过浓,易脏绣线,影响色彩。若没有复写纸,可用2B至6B的软铅笔在图案背面,按花的印子涂抹,然后摆在布料上,用复写纸在图案正面着力描绘,就会在布上显出花纹来。用纸花做绣模的,先在绣布选定好粘花的位置,再上绷架,然后将纸花用糨糊粘在预定部位上。
② 上绷架:在绣布上留出应绣位置,上好绷架,用针引线刺布绕绷架周围均匀捆缝一圈。标准是布绷的紧,没有松弛现象。
③ 配线:绣者可根据纹样的内容及装饰对象,结合配色设计精心搭配好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绣线。将备用的线分开存放,一般是夹在书页中,方便刺绣时取用。
④ 刺绣:根据绣布及绷架的大小,或一手在绣布上,另一手在布下配合;或一手拿花绷,另一手反复刺绣。绣时每次穿针不能过长,否则容易打结,影响绣花速度和效果。
⑤ 绞边缝合:若是单幅绣品,则将绣花布边反向里折,用针线绞边,不断使布线头抽脱。若绣花布块是做其他装饰用的,则需要注意缝合时被装饰品和绣布不起皱纹。 苗族刺绣针脚,大体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综合用这些针脚绣法,能使带有幻想色彩绣物跃然而出。有些针脚(如挑、串)则常被人们单独使用,显示特殊的装饰美感。
① 绣,这种针脚分跨绣、退绣、套绣、圈绣和偷绣等。
跨绣,是整个苗族刺绣的主要针法,以大面积的平行线绣出现。它是沿图案两边的线条起针落针,即在一边线条落针,在另一边线条起针。
退绣,是用于表现花枝窄绣叶及图案边框等的单色较细线条的手法。绣时落针在前,起针后退一定距离,或落针在后,起针在前,斜针循序渐进。针脚可长可短,可稀可密,曲直随机应变。
套绣,对于表现链条式纹样的线条有特殊效果,它是将线引出正面后,在与头一针并齐处把针刺下又向前一针刺出,线压在针头下,就把针拉出,再在线根并齐处刺第二针,这样循环往复绣完为止。也可配合挑、串针脚一起使用。
圈绣,围绕多边形花纹由里向外逐层刺绣,形成多边形调子一致的花朵来。
偷绣,是跨绣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大面积齐针跨绣节约绣线的绝巧技法。它也是沿图案两边的线条起针落针,但其起针落针都同在一边的线条上。即由一边把线抽出后再跨向另一边线条上起针落针。这样往返进行,绣布背面就很少用线了。
② 插,分单插和面插两种。它起到显出不同颜色深浅过渡的效果。
单插,在需要渐渐过渡色彩的地方,以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颜色单线互相穿插插针拉线。
面插,在需要粗糙过渡色彩的地方,以两层不同颜色排线互相穿插插针抽线;或以一组同色线插钉到其它颜色线面的中间。
③ 捆,分自捆、另捆和组捆。他能起到绣位显出立体感和固定长跨针脚线不易被挂起拉坏的作用。
自捆,就是用本线自己捆自己的针法。它又分套捆和调捆两种。套捆是先刺一个套,再在套上捆钉,它适合小散花的刺绣。条捆是先在正面刺出一长针形成条线,再在条线上捆钉,它适合用来固定长跨绣绣线和显出花叶叶脉等作用
另捆,是用一根线钉捆另一根线的针法。一般被捆的线比较粗,如金线或用几股合搓成一根大的线或编成的小辫,突出图案的立体感和富丽感。一种是在已绣、插好的部位绣粗线,再以另一线捆钉;另一种是顺着纹样线条铺好粗线,再用细线捆钉;再一种就是将小辫有规则均匀地皱起来。由外向里按花样铺好,后用细线捆钉。
组捆,是用一根线将另一排线分组钉捆的针法。它对于固定长跨针线等不被挂坏有很好的效果。
④ 洒,有射洒、间洒和串洒三种,它起到⑥显出细小物体立体感和形成淡淡颜色的作用。
射洒,主要用于在花瓣和花丝花柱钉呈辐射状的的针法。
间洒,用于装表平行叶脉等处显出淡淡颜色。一般以钉一长针作一洒针,个别也有钉两长针作一洒针的,钉时每隔一定的距离洒一针。
串洒,用于表现旋绞状立体效果。它是,从布面引出线后,在洒针另一端刺针,钉入引出线旁出针,把线在针上绕数圈,绕得多旋绞状洒针就大,反之则小,然后将针抽出即成。
⑤点,分节点和平点两种。它用于由独立的点组成的“点面”、“点线”或点缀花蕊。
结点,立体感强,它是串洒针法的缩影,表现在针码短和在针身绕圈少。
平点,它能显出平面的虚实对比,即时隐时现的效果。用针时,一般是连续钉几个起点落点后再抽针引线,再沿花纹钉针,反复钉到完成为止。
⑥ 挑,它是依据布面的经纬线的对称网格下针,将线挑成各式针迹,并由这一个个针迹排列整齐而组成图案。根据针迹的不同分为:X挑、*挑、V挑等,其中用的最多的是X挑。
X挑,它是挑花的主要形式,其针法一般按布的三、四根经纬线钉一对角线。按背面针迹的不同,挑的技法分直挑和横挑两种。为求图案的整齐和风格的统一,一般在同一块布上,只选一种技法。按照挑针顺序的不同,分一次挑成和二次挑成,挑时要根据不同情况,用其中的一种技法或两种混用。
*挑,它是一种装饰性的针法,常配合其它挑花针法图案点缀于中心或四周,也可自行挑出整幅图案,其针法将十挑针迹交叉钉在一起,即直、横、斜交叉挑针。
V挑,又为倒V挑,它亦常做装饰性针法应用,但它在挑针时每个格数的纱线必须是成双的,如四、六等,才现的对称整齐。
以上几中挑针,在应用时要根据纹样的要求,灵活搭配。同时,为了突出图纹的紧密结实,可用双线或多线合钉出各种针迹来;表现空稀、疏远的地方,则用大小的等的单线挑成。
⑦ 串,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精细刺绣法,能使绣布花纹表现出表里如一的奇异效果。针法是依循布面一定数目(一般三至五根)的经纬线,按直、横、斜等向运用单线来回穿钉。
粘花、贴花等技法
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同属一种类型的手工工艺,在苗族装饰中,或与用线刺绣配合,相映成趣,或单独应用,独树一帜。但它们各有所长,各具风格。
粘花,选用个种彩色布料剪成图案,再用粘胶液粘到装饰品上。特别应注意粘胶液的粘性要好,才能使图样粘牢而不易脱落。
贴花,选用个种彩色布料剪成图样,再刺绣、锁边拼连即成单独的装饰品。
补花,把剪成各种彩色布料片或丝绒缝在装饰品上面,构成图案花纹。
堆花,用浆了皂水的绫罗绸缎等布片剪成小等腰三脚形,再把两等脚(一般是小脚)向内折成带尾的小三脚,然后按图样把它们一层一层地堆钉而成。
除了以上刺绣工艺外,苗族还有两项古老而先进的手工工艺,即织花和蜡染,它们流传已有三千年历史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工艺已经广泛进入了机器操作行列。织花是以但色的棉、麻、丝线做经线,各色彩线为纬线进行编织,使各色线织品的正面或背面组合成花样来。蜡染先将蜡融化成液,用蜡刀蘸它在布上(一般为白布)绘制图案,再浸入靛缸(多为蓝色)进行染色,后用水煮去蜡质,便现出布色纹样来。 图案内容的选择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苗族人民忠厚朴实、勤劳勇敢、富有感情,是一个爱好和平,有着美好向往的民族。他们善于运用装饰纹样来美化生活,常常借丰富的物象来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友谊等生活内容,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情,反映内心的憧憬。这些物象有兽类的龙、麒麟、狮子、鹿、猴子、狗;花果类的桃李、牡丹、玫瑰、芙蓉、金瓜、石榴;鸟类的喜鹊、凤、锦鸡、鸳鸯、画眉;中文的福、禄、寿、喜、康、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云霞、日月、人物、用具、建筑物以及传说中的仙人善神和他们的道具等等。
由于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组成本民族的氏族部落很多,并且在很早以前的长期的战乱迁徙中,形成了居住分散、互不同属的状况。他们为了崇拜、铭记自己的保护神,或区别本民族内部的各氏族,都以某一动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代表,装饰自己。所以装饰的纹样,各地氏族有各自的主体内容。一般情况是:蛮氏族以凤为主体,戎氏族以龙为主体,夔氏族以麒麟、狮子为主体,僚氏族以花果为主体,莱氏族以鱼虾、水、草为主体,樊氏族以蝶蛾为主体,盘氏族以狗为主体,。。。。。。近山者多配花、鸟、走兽,近水者多配龙、虾、鱼、藻。当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交流,苗族的氏族间装饰纹样越来越相互渗透;但由于图腾崇拜的影响,以图腾为主的构图内容,到近代以至当今仞或多或少地在流传和应用着。因此,图纹设计亦应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苗族装饰图案内容一般都来源于生活,它在应用时以按照艺术的要求,结合生产制作的特点进行加工处理, 大胆而带有幻想色彩,有意削弱或增强其中的一些布分,使之比人们生活中的更鲜明、更强烈、更美好。
图案设计除了要考虑到苗族人民审美心理外,还有考虑到装饰所采用的材料和装饰对象。苗族装饰纹样有着特定的外部形状。如胸部花边是由几个长方形组合起来,有的呈带条伸延;衣袖、裤脚、帐沿、扇形围裙上檐花样呈长条形;扇形围裙下角花样,背群花样是直角等腰三角形;鞋口花为马蹄形;枕头花是圆形或方形;高围裙花样呈船头形等等。它们各有一定的尺寸。构图时要认真布局,根据不同的情况,考虑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一般来说苗族图案的构图都要求对称、平稳、严谨、经凑,丰满而疏密虚实得当。在衣袖、裤脚花边、围裙花样等小幅装饰品中,布局时就要求密一些,而在大幅装饰作品中,就可以疏一点,粗一点。老年人采用的常偏稀,青年采用的则要密一些。
图案的组成,大抵分为枝纹、坨纹、角纹、边纹、方纹五种形式。枝纹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花样,如一支花,一枝鸟,一条鱼,一只蝶等。它用于点补图案中的空稀部位,使之平稳、经凑、活跃。坨纹是与周围没有连续、重复的一种较大的独立单位,用几种枝纹按照一定的形式组成圆形、四方形、五方形、六方形、八方形、菱形等规则和其它不规则形状。规则形式的坨纹包括向内或向外的辐射式,上下或左右对称的横立式,上下或左右互相调换方向的转换式,绕一基点(面)周围转向的回旋式。坨纹的用途很广,小的可组成花边,大的可用于大幅装饰品中间或单独应用,如被面、枕头、门帘等。角纹是一种能单独应用或和坨纹等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装饰品的图案。它包括两边对称、两角对称、三面对称和自由式几种形式。如在背裙、扇形围裙中作单用角纹;在手巾、被面上作配合角纹。边纹是依照一定的边周两向延长的图纹。它分为直线和非直线两向延长,又分为对称连续和非对称连续以及对称不连续等几种。它可单独应用,如衣裤花边,也用来衬托坨纹。方纹是由一个基本纹样向周围循环连续组成大的纹图。它有散点式、点缀式,还有些在花段上构图刺绣而成特殊的重叠式。方纹一般用在白衣绣花、衣背花、动物图纹身子的“填心”等,使大面积或局部显出整齐划一的效果。刺绣
⑸ 谁有关于苗族的绣花鞋和百褶裙的一些详细资料
绣花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参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从当前所遗留下的传世品已无从考证。广泛流传在山西晋南的“晋国鞋”的传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是个小国,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竭尽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以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后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出生在绣花鞋的故乡。荀子十分重视当地的刺绣业,他的名着《荀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推广用铁针刺绣的绣花工艺,并以哲学家的角度赞扬了绣花针,认为铁针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为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直到近代该地区的丝织与绣花的闻名远近,当地女子从童年起开始鞋上绣花的生涯,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出嫁含辛茹苦地绣鞋,将少女纯真的爱针针线线绣到鞋面上,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追求。历史的变革使绣花鞋的制作与刺绣水平成为当地评价一个姑娘心灵手巧的先决条件。她们从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满月周岁,从家人的华诞大寿到老人的丧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际都用一双双绣花鞋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艺术魅力。无独有偶,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绣花鞋的行踪时也有类似“十果鞋”的传说: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一带的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穿绣花鞋的民族传统,这个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老诗歌艺术“花儿”中这样唱道“青缎与鞋面斜截上,十样锦花草绣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绿叶配哩”。经初步考察,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
曾经
代文人笔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尤其莲步挪移间,裙摆下不经意露出的鞋尖,上头可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一只顾盼生姿的美丽孔雀,千娇百媚尽在足下绽放,既惹人怜爱,也引人遐想,难怪千百年来,女性从不放弃在绣花鞋上争相竞艳,为了增添足下风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皮制靴子已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陆续发展出不同材质及样式的鞋类。如鞋尖往上翘的翘头履,鞋底装有双齿、还系有鞋带的木屐,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着的舄,高度在脚踝以上的皮制长统靴,以及清朝时期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时代衍生的鞋类。而也因为材质和样式繁多,所以自古以来鞋的称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运动以后,缠足陋习渐渐废除,妇女重新拥有脚的自主权,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不过由于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做鞋面,再以丝线刺绣花鸟等图案而成,是属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专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场合频繁,莫不争妍斗艳,遂造就了绣花鞋专业街的出现,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橱窗内陈列的绣花鞋缤纷多彩,将街道点缀得犹如百花盛开。
上世纪40年代,显贵人士仍是穿着绣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务方式采取订做,也就是量好顾客脚的尺寸,并由顾客挑选颜色及刺绣花样后,先交付专人画图样,再由刺绣女工依图样绣出花样,接着将花样剪裁下,将其缝制成鞋帮,最后再将皮革削出鞋底形状,垫上一层层布底,然后将鞋帮及鞋底缝合,就是一双手工扎实的绣花鞋。
在此之后,绣花鞋慢慢转换成用楦头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贩卖;此外,随着塑料及强力胶的出现,鞋底由皮革改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强力胶将鞋帮及鞋底黏合,节省了制作工时,价格慢慢往下降,只要爱美的女性都可穿上这种轻巧、舒适又秀气的鞋子,绣花鞋成为当时最火红的时尚。
到了上个世纪中叶,运动鞋、休闲鞋和新颖时髦的高跟鞋,已成为士绅淑女追求时尚的流行指标,绣花鞋业面临生存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吹起的复古风,又将已沉寂20年的绣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风潮上,形成只要货一上架就卖光的盛况。而业者也看准绣花鞋须在传统中创新,才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于是花样不再固定于花鸟,配色也更加大胆,如过去忌讳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运用到鞋面,连楦头也出现尖头或方头样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几年绣花鞋业又跌入谷底,何时流行的风潮会再转向绣花鞋,谁也说不准。但随着刺绣女工难觅,手工刺绣已逐渐被电子绣代替,未来要找到用手工一针针刺绣出的绣花鞋势必愈来愈难。套用一个老板的话说:“除了老太太还懂得刺绣好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
是啊,再经过一世纪的轮替,年轻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绣花鞋曾是火红超过千年的鞋类,谁还会在乎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呢?
现在在庆阳还保留着大量人工绣制绣花鞋的技艺!
各地绣花鞋
水族绣花鞋
水族自称"虽"(Sui³³ ),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 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
侗族的女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侗族绣花鞋
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您所见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绣花鞋,该鞋为千层底,用棉线纳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绣有抽象几何纹,并在中间缀有亮片;鞋后跟用桨过的黑布缝成勾云纹。
壮族“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另类"客家绣花鞋子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殊的绣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相对于旧时传统的三寸金莲的标准大一些。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她们从不缠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女性是汉族妇女中仅有的没有缠足陋习的一个群体。为什么客家女子没有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大多数犁田、砍柴等粗重的体力活都由妇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客家妇女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缠足也和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有关。因为生活在山区,客家人远离朝廷礼教的约束,她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迁而来的那种状态,并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下 。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批风格奇异的客家传统绣花女鞋。这些鞋概括起来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
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位置,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与一般鞋相比较,后跟显得十分松软,既可穿着,又可当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装饰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维持了数百年之久无多大变化。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人所穿的鞋,秦汉之前无男女之分,但鞋头一律要弯曲上翘。古人的鞋,鞋头一定要做成方型弯曲上翘的样式,以提醒穿着者行为谨慎,不左顾右盼。由于古,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在妇女中兴起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这种鞋与过去那种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较,更显得纤巧秀丽,能充分展示妇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态,所以在妇女中广泛传开,并一举成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比较,则不难发现,二者乃有相似之处。这种一度曾在中原地区城乡妇女中广为流行的鞋式,在经过数百年之后,仍能在客家地区保存,这不能不叹服客家人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执着。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全盘照搬,一成不变,其中亦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对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尽管其外观与唐宋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究其细部,如鞋跟,两者却大不一样了。”
一般的唐宋绣花鞋,鞋帮与鞋跟是连为一体的,即把鞋帮的左右两端接缝合在一起,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绣花鞋却是帮、跟分开制作,并以麻线编织的网作为鞋跟。据笔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制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妇女平时多般在田间劳动,除了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后,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足还是湿的,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达到“笑不露齿,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传统的做鞋方法,为使鞋帮挺刮,帮内常要垫一层笋壳,这样一来,鞋帮虽然美观了,但穿起来极不舒服。于是客家人便改用软质材料制作鞋根,用这种方法制作绣花鞋,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区之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广西毛难族人的勾头绣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妇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她们一生中所需的头套、鞋袜大都要在结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时候就要全部料理妥当。这种超前制作的鞋自然很难顾及穿着时的足码大小,如果按照旧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了或者变瘦了,鞋子不合脚,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现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后穿起来不合脚,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线抽紧或放松便可,不必牵动鞋帮。
“从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制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何等地灵活,何等地富于创造精神。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改造并超越原有的旧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就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
百褶裙:
1、裙类名称,这是我国传统的名称,现代称“百裥裙”或“密裥裙”。就是一种折裥较多较密的裙子式样,百褶裙的每只裥距,约在2厘米—4厘米之间。“百褶”是形容词,其裙折裥虽然较多,但实际上是没有百褶的。
2、概述
百褶裙,是指裙身由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构成的裙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它美观、漂亮,但制作比较复杂。百褶裙为彝、苗、侗等族妇女常穿的一种裙子,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现代的裙子皱褶多而密,裙有长有短,长的曳地,短的及膝。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穿时小腿裹绑腿或穿袜筒。不论寒暑、节日或外出余额都穿。四川大小凉山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一般用三种不同彩色的布缝缀而成。除湘西等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苗族妇女大都喜欢穿着。
来历
这种裙子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成许多皱纹。汉成帝一看,有皱纹的裙子比原来没有皱纹时更美。于是,宫女们以后穿的裙子都喜欢折叠成许多皱纹折痕,并把这种裙子称为“留仙裙”。现代叫作“百褶裙”,因“百褶裙”的折绉都是很规律地向一个方向打折。
另据说苗族妇女古代多穿筒裙,后来为了使自己的服饰有别于异族,便于辨认,才在对内能够区分的基础上,统一采用百褶裙的方法制作裙子。流行在今黔中地区的传说《百褶裙的来历》说:古时候苗家穿的裙子与汉族的没什么区别。为了将其区分开来,一家母女俩立志要缝制一种特殊的裙子,作为苗家的标志。她们苦思冥想,后来受到山坡上五颜六色青杆菌的启示,按着青杆菌的褶子做成了一条裙子,穿到花场上踩花。苗家姐妹们见了,个个拍手称赞,她们也纷纷学着做来穿。于是,这种百褶裙很快就传遍了各个苗寨,各个支系的苗族都穿起了长短不一的百褶裙。
中国中原地带最晚在明朝开始有了百褶裙之称。在咸丰、同治时天津一带流行裙褶处能伸缩,展开状如鱼鳞的鱼鳞百褶裙。清朝李静山《 增补都门杂咏》诗:凤尾如何久不闻?皮绵单袷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
工艺特点
苗族的百褶裙制作工艺精湛,皱褶细密、繁多,有的可达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纵向挺直、横向富有弹性,上面还绣有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如贵州黄平地区,百褶裙一般用16至26米长的自织自染的深紫色窄幅土布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土布铺置于草地或晒席上面,喷洒上白芨水汁,然后折叠成一条条宽窄一致的褶皱。之后再次喷洒白芨汁,并用棉线将其串连起来,使之定型即可。这种百褶裙由裙首、裙身、裙脚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裙脚部分最美观而重要。裙脚从下至上由4道横向不同的纹样组成,第一道为“小人花”,第二道为“雀翅花”,第三道和第四道为“龙花”。第一、二道为刺绣纹样,第三、四道为编织纹样。
苗族的百褶裙可分为长、中、短三种。长裙及脚面,中裙过膝,短裙不及膝。雷山等地苗族女子盛装中有一种短裙,长仅有20厘米左右,着这种百褶裙的苗族也因此被称为“短裙苗”。
百褶裙的传说
关于百褶裙,苗族也有一个传说:古代,苗乡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好猎手。有一次打猎时,他捕获了一只美丽的锦鸡,并把它送给了心爱的姑娘阿榜。阿榜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青年的深深爱意,便照着锦鸡的样子,终日织布,挑花绣朵,做出了这种花短裙,把自己打扮得象锦鸡一样美丽。后来,附近的苗家姑娘便学着她的样子,纷纷穿起了这种五彩斑斓,富于神话色彩的绣花短裙。
后来,一只孔雀在深山密木里,看见一个苗族姑娘,它不仅不飞走,还展翅开屏与苗族姑娘的百褶花裙比美,结果比不过,就嫉妒地飞走了。
神奇的传说,是人们对苗家姑娘辛勤劳动的赞美。因为苗族姑娘往往把绣得最漂亮的衣裙,看作勤劳、能干的象征。她们对自己裙子花色图案的构思、设计和刺绣,总是花尽心血的。如果你仔细看过她们的花裙,就会发现那一根根色线,通过灵巧的双手,把那山间各种花卉,集中到花裙上了。苗族妇女花裙上的图案整齐而对称,色彩复杂而鲜艳夺目。苗家没有不会绣花的姑娘。做母亲的从生下姑娘的那天起,就注意教她认识山间的各种花卉,识别各种花卉的颜色。待到姑娘会使用针线了,就教她绣花织锦,因为不会绣花或者绣得不好的姑娘,就是长得再漂亮,也是不会引起小伙子注目的。
每年,当花山节到来的时候,就是姑娘们百褶裙争艳的日子。姑娘们行走在野花盛开的山道路上,就象彩色蝴蝶在飞舞。这时候,如果哪个姑娘的衣裙绣得最漂亮,年老的人会赞不绝口,年轻的小伙子就会象蜜蜂彩花一样,围在她的身旁,把爱情的第一支歌对着她唱。
⑹ 苗族刺绣和湘绣、蜀绣、苏绣不同,苗族刺绣的起源和特点是什么呢
苗族刺绣花色纹案对比鲜明,造型夸张,富有民俗特点。苗族刺绣的绣法上以”叠绣“”破线绣“出名。破线绣是指将丝绒破成六到十根进行刺绣,每一根细如发丝,能够用这么细的绒线刺绣其技法精度可想而知。非手工是不可实现秀出的。苗族刺绣产品如绸缎般丝滑光亮,工艺刺绣时间也会更长,绣出的产品精细,非常珍贵。苗绣的图案有植物、花卉、蝴蝶、鱼、花鸟、花瓶、水果等,每一幅图案都有深刻的意义,这些图案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每一幅图案都是描述的苗族人民平时的生活画面,或者是节庆的场景图案,画面生动。
湘西苗绣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苗族的刺绣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或更早的河姆渡和半坡母系氏族时期,濮人后裔南蛮发明了桑蚕之术,蛮氏苴人织出了苴布”卡绨“,雕题纹身便成了描在布上的艺术。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演变为绣花。到周代有了铁针后,绣花技艺得到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蛮绣,随着苗族的历史地位确定后,它被称为苗绣。
⑺ 水族最古老的刺绣艺术,苗族传统民族舞,都是怎样表演的
“卡牛档”,苗语,汉译为“板凳舞”,是流传于黔西南自治州安龙、兴仁、贞丰等县的黑苗(苗族中的一支)传统舞蹈。
据调查考证,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王囊仙起义,安龙、兴仁、贞丰等县很多布依寨十室九空,黑苗先民就是在这个时候从黔东南黄平、台江一带迁入的。由于崇拜祖先,民族认同感强烈,现在,这一带的黑苗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生活风貌、民族歌舞习俗和传统服饰样式等。
关于“卡牛档”的起源,在黑苗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寨中的男子都外出打仗去了,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由于居住在高山,森林密布,时常有野兽出没,妇女们为了壮胆,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喜欢聚在一起,拿小板凳互相敲击,驱赶野兽??渐渐地,就演变成在办小孩满月酒时跳“卡牛档”祝福小孩的习俗。
“卡牛档”,在流传区域的苗寨,不管男女老幼,人人都非常喜欢。平时,有人家生了小孩办满月酒,外婆家都会来祝贺,外婆家人告别临行时,都得同主人家对跳一场精彩的“卡牛档”.苗族人热情奔放,崇尚礼俗,客人出门时,要对歌喝跨门酒;出门后用苗语唱到“大家来跳舞,不要跳错,跳错要罚酒,跳完后高高兴兴收板凳回家??”然后由小孩的爷爷用背带背一个枕头(代指小孩)带领大家在屋前院坝一起围圆圈唱跳。对唱时即兴更换歌词,如“今天是个好期程(即好日子),祝福娃娃成栋梁”等。对跳时,双方不时找机会用臀部互撞,相互踩脚,讲俏皮话逗趣等,跳错了就罚酒,且不分场数,跳累了还可以换人,一直跳到尽兴。整个场面诙谐有趣,热烈奔放。
在黑苗寨子,办满月酒跳“卡牛档”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如参加跳舞的人都必须是已婚的男女,对跳的双方必须是异性,跳舞的人须辈分相同,且人数必须是两对以上等。
1952年,国家实施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贫苦的苗家,苗寨一片欢腾。当时在安龙县洒雨镇板燕村当民办教师的19岁黑苗男青年潘仕成(已故)一心想办一件事来感谢共产党,于是找来18岁的同伴潘先茂(已故)商量。1953年,潘仕成创作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苗家出了头》作伴奏,与潘先茂一起对“卡牛档”进行了一次改编。由于该舞蹈深深扎根于苗族民俗土壤,生活气息浓郁,节奏欢快,改编后的板凳舞大家更加喜欢。由于联姻等原因,板凳舞逐渐传往安龙县的海子、戈塘和兴仁、贞丰等地的黑苗村寨。1956年安龙县的“卡牛档”参加都匀市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81年参加黔西南自治州建州庆典,还多次参加黔西南自治州各县的大型文艺演出,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卡牛档”在黑苗寨子中流传的历史悠久,人们喜闻乐见。通过舞蹈,表达了人们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和对新生命长大成才的祝愿,欢快恢谐的舞蹈更透露出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原始古朴的“卡牛档”,对于研究苗族史和舞蹈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现在,由于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苗寨中许多青壮年已外出打工去了,再加上受到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现在苗寨中很少有人跳“卡牛档”了,即使遇寨上人家办满月酒,也因人员不够而无法进行。目前,“卡牛档”正面临后继乏人、濒临消亡的危险,保护、传承好这一优秀的苗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最近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其刺绣工序是先用洁白如雪的丝线缠裹3至5根马尾,将缠好的马尾丝线毫无破绽地连在一起,按所设想的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在底布上,丝丝镶嵌,勾勒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再配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丰富所绣图案的色彩。最后,用金色的小铜片点缀其间,闪闪发光,耀眼夺目,整个刺绣品类似彩色浮雕,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