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看图片 » 浮雕十八罗汉手工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浮雕十八罗汉手工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16 02:02:41

Ⅰ 核雕的部分作品

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梁中搜,是用桃子的果核为原料进行雕刻,以山东的潍坊核雕为代表,老一辈领军人物有王绪徳、都传恭、裴曰信、邢友弼四人,年轻一代百家争鸣(排名不分先后):有希今、王开明、王蒙、王兆峰、田洪波、张国华、牛豪、孙业刚、王金泉、苏志鸿、马志勇、史同刚、史同亮、马震、逯雷、戴维栋等近百人 核桃雕刻
首先介绍给读者诸君的是“岁寒三友”揉手核桃 。
揉手核桃为明清时期核雕的一种健身、娱玩之物,一般为一对。选取只有一条圈匝式皱脊且壳厚仁少,而又形状相近的两只山核桃雕上图纹而成,掌上盘玩,“嗑嗑”作响,时人视为时髦之物。文人学士闲庭静坐,王公贵胄后院赏花,手里盘玩着一对揉手核桃,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够彰显清高。故宫博物院收藏十余对揉手核桃,有雕仙人祝寿的,有天生连理并蒂的,大多附有“丹贝勒预备”、“恭进”等墨书,表明为王公贵族贡送皇室的,用极考究锦盒装盛。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紫禁城皇宫保存一只干隆皇帝的“百宝匣”,其中有一格装的是一对揉手核桃,雕刻着神话人物。干隆酷爱核雕等微雕,曾下旨将当时的核雕名家杜士元召进宫廷造办处。但皇宫珍藏的这批揉手核桃中,不见雕螭雕龙雕松竹梅图纹的。
“岁寒三友”揉手核桃呈不规整椭圆状,色泽紫褐,润亮生辉,最大直径不足4厘米。艺人利用圈匝式皱脊之两侧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树苍劲,梅树欹古,丛竹则繁茂于乱石之中。方寸之中,寒梅绽放,松针坚洁,翠竹摇风,对严寒无所畏惧的共同品德铸结了它们千古不渝的“岁寒三友”佳话。艺人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错落参差的结梗皱脊施以刀笔,梅花瓣芯清晰,松叶针针可数,竹叶婆娑有态,花迭叶累可见五六层次,于是如诗如画常相伴,亦核亦桃好揉手。 其次是“庭园婴戏”橄榄核雕。雕件高3.4厘米,色泽紫褐,光润熟滑。分别在核之两侧雕刻一针叶树、一阔叶树,绿叶婆娑,枝干挺拔。树下有童子?名,一童抱另一童双腿作倒立状,一童站立另一童肩上正欲攀援上树,其他或蹲坐,或旁观,或扶协,童趣跃然刀笔之下。采用浮雕和镂雕手法,用刀爽索,造型生动,层次丰富,气氛热烈。
婴戏图为明代装饰工艺中最常见图案之一,为时人唱赞国泰民安的一种表达模式,但用在橄榄核雕上尚为鲜见。把玩于指撮之间,紫褐红润之古风古韵扪摩可触,嬉戏玩耍之童声稚气似乎侧耳能闻,些小弃核竟成了童子乐园! 第三件是“十八罗汉”核桃雕。核雕高3.6厘米,呈梨状,色泽棕红油润,老气盎然。作者依凭硬核皱脊回谷式的错杂刻面循势造型,罗汉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啸风,或双掌合十,或开怀朗笑,神情态势各不相同。施刀细腻,手法老到,粗犷处勾勒刚劲,精微间线条柔培唤绵,意到手到,揽云天雾海中的十八罗汉于一核。
“十八罗汉”核桃雕佩挂于腰间,赏玩于案头,臆想着具有“最高果位”的罗汉们为你驱灭烦恼贪痴,替你争取衣食无忧,让你脱离生死轮回,便如佛光罩体一般,可以乐哉悠哉了。 第四件是清代“春宫图”桃核雕,高仅3厘米,棕红色泽,熟旧莹润。
“春宫图”桃核雕一侧雕林中小屋,瓦棱历历可数,墙上小窗明亮,窗下有一公鸡同母鸡触喙亲昵。另一侧雕一裸男同一裸女求欢送爱,眉眼传情,心愫缠绵。构图布局着眼于农家院宅,俗尘难拂不假,隐而不秘是真,艺人一定是意在直白表达对安居乐业的憧憬的。奏刀者线条圆逶,设计则别出心裁,各种雕刻手法兼而施用。人爱以鸡欢作衬,最坦诚地表达这样一个道理:大自然的玄机就浓缩在“传宗接代”四字之中。因此可以说,核雕小不盈寸,却是载喻着大自然一个不朽法典的。
第五件是“福禄寿”桃核组雕。福禄寿三星高不过2.8厘米,皆熟滑润亮,色泽棕红。其中以寿星雕刻最为传神,眉眼慈祥,美髯垂胸,精神矍铄,袍服结带宽松得体。福星比寿星胖大些,体形敦厚,笑容可掬,刀法虽显见比寿星工艺简洁爽利,富贵气仍然逼人。禄星胖瘦高矮介乎福寿二星之间,其用刀之简洁一如福星,而笑脸却更加明朗,莫非作者要留他个见钱眼开的笑柄?且三星中唯寿星须眉衣褶写工而其他二星写意,又莫非捉刀人自嘲与福禄无缘,唯求淡泊以求长寿?三星脱刀之日想见约百年,硬核上竟像古瓷一般开了片纹橡历,粗细错落,但皆纹而不裂,平添了几多古旧香色。终不知哪一位买了“三星”来,把玩于掌上足以怡情,悬佩于腰间尤可养性,集“福禄寿”于一已,虽小而又小,却包罗了人生大愿,想是用来聊以自慰的。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龙”揉手核桃各有千秋,我是特地留作压阵之说的。
“九螭”揉手核桃呈不规则椭圆状,最大直径近4厘米,色泽紫褐油亮,有滋润感,手感熟滑,是积旧熟陈之物。
螭与龙皆为龙,而九条龙至尊至极,于是汉魏时有九龙殿,五代时有九龙帐,九龙冠、九龙袍、九龙壁、九龙柱,不一而足,龙的图腾成了中华文明的象征。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龙”揉手核桃皆选取山核桃雕制,艺人依凭胸竹驾驭刀笔,将满刀错综复杂皱脊结梗之核壳视为混沌一天地,雕卷云飘飘,琢紫气漫漫,九螭或屈侧回首腾挪于朵云之上,或昂头舒展在雾漫之中,而九龙穿飞翻腾,推云拨雾,或两现其身,或凌云直上。4只核桃,龙腾螭跃,皆嬉戏翻飞于云天雾海之中。
山核桃错杂的表面皱脊有如纵横交结的高冈深谷,捉刀者不单要具备巧借这种复杂形貌为九螭、九龙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备依据刀路随时修改意向造型的丰富联想,设计布局力求九螭、九龙不拥不塞,螭与螭有呼应,龙与龙有顾盼,云与气有贯通,“球”与“球”分立而又浑然一气。“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犷,线条圆转不足,刚健有余,野趣重于雅逸。艺人分明注重造型而不在乎细微处的精雕细琢,螭头明显为“方斗形”。“九龙”揉手核桃紫铜色泽,手感滋润熟滑,刀法圆润,线条细婉,图面虽繁满,但龙与龙条分缕析,鳞甲分明。至于用刀之大胆,想象之丰富,构图布局之疏朗繁满有致,皆可见驾轻就熟之功力。尽管这两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谁又能说,它的作者不该享有无名大师之誉?
与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点,但小巧精微,玩赏可添雅兴。像杏仁核雕“猕猴”,高仅2厘米,雕整核为一坐猴,双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态活脱,刀法粗犷,但线条准确而洗练,几笔几刀,调皮的小猴呼之欲出。虽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处见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见人爱了。
无论是揉手核桃,还是橄榄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让人着迷,若非如此,王爷贝勒们凭什么将揉手核桃进贡皇宫供皇室权贵赏玩呢?王公贵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钟爱揉手核桃,要么编织绦丝网袋悬佩腰间为饰,摇之有“嗑嗑”之声悦耳尽兴;要么或沉思或闲散时把玩于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强健身心。于是揉手核桃得到尽善尽美的一个昵称,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为“文玩核雕”了。所谓“文玩”,是说核雕该是跻身于艺术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气韵,皆可包涵于“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属了?在当今收藏界愈来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发展之时,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艺术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价扶摇了。 核舟:是专门用果核雕刻成画船和小舟的民间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艺中微雕的一种。
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各自具备各自的情态。王叔远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艺术高手,他雕刻的“苏轼游赤壁”核舟,后被散文家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一文,生动的描述了这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今天的核舟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用5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刻制了一枚题为“南湖红船”的核舟作品。该核舟选用上好橄榄核为原料,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参加党的一大代表们,在画舫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瞬间。整个“南湖红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舱室4、壶2、杯皿2、书籍文件5、橹、炉、小桌各1、链环1条、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还佩带了眼镜,均都一一俱足。
核舟《南湖红船》,橄榄核材质,杨洪武先生于2006年6月创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赠中国航海博物馆。 据了解,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南汇区东海大桥桥堍、临港新城主城区。
据悉,杨洪武此次捐赠的核舟除《南湖红船》外,还包括《天后娘娘》、《郑成功思念故乡》两件作品。
苏州核雕
明清时期,苏州核雕渐兴,江浙一带官宦商贾崇尚风雅,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风靡朝野,出现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之盛况,精湛而玲珑多巧的核雕被人们争相佩带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现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杨芝山、都桂兰。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技艺精绝;都桂兰的核雕还被周恩来总理1955年出访时作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
民国时期,苏州太湖边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之地。据《香山小志》记载:“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赏”。上世纪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涌现了开创苏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苏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今天,不由不使业内人士常常怀念他将技艺传承于后世的业绩。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对工艺雕刻倍感兴趣,在苏州深厚历史文化的浸润和丰富而精湛的众多传统手艺的熏陶下,曾先学竹雕、牙雕,虽默默无闻,但也能聊以维持生计。1930年前后,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了“永兴斋”,专门出售竹雕、牙雕工艺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手中获得橄榄核,此橄榄核产自广东一带的“乌杭”品种,其颗粒大,质地硬而细腻,便于执刀雕凿,经其精心琢磨后,随形设计雕成罗汉头像,稍经抚摸,便滋润光滑。而后他将雕成的罗汉头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内销售,普受民众欢迎。为塑造好罗汉形象,他多次到东山紫金庵罗汉堂内临摹观察,并反复揣摩,融汇于心。此后,他刻制的罗汉头像越发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表情自然,双目传神,且形象生动、神采各异,使求购者络绎不绝。自此,他专事核雕罗汉头像,并形成殷派独特技艺。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培养了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和徒弟须吟笙等多名艺徒,并在舟山村组织生产,一时全村年耗橄榄核10担左右。
殷派一脉的核雕技艺由殷荣生、殷雪芸、须吟笙、钟年福等继承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1970年,他们几个召集村上核雕艺人创办雕刻组,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国;1973年,又带领20余人参与创办吴县东山雕刻厂;而后于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厂。而殷雪芸则在1972年被邀至苏州工艺美术厂、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传授核雕技艺,先后培养了董兰生等多名艺徒。
一段时期,苏州橄榄核雕处于低潮时期,人员散失,技艺荒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裕,喜爱核雕的民众与日俱增,由此核雕生产又峰回路转,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场活跃起来。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核雕,从业人数达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众对苏州核雕钟爱有加,当地村民足不出户,客户却纷至沓来。由于市场前景看好,附近从事木雕的艺人纷纷转入核雕,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如陈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兰生、须培金、殷毅军等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核雕高手。同时,通过薪火相传,使年轻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随之大量涌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当今的核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个核雕穿成一串,多为十八罗汉头像,各种祥兽,群仙聚会等;二是坠件式,即以单粒核雕为主,配以红线,可挂在颈项或腰间佩带,也可挂在衣服、折扇上,坠件表现形式丰富,人物有仕女、观音等,还有花鸟、龙凤、山水植物等;三是摆件式,即将核雕镶嵌在象牙或红木底座上,供人玩赏,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夺天工而名震四方。从题材内容分,主要有四个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兽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八仙过海等;三是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如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等;四是山水园林系列,如山水风景、古典园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题材内容外,年轻的核雕人还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题材表现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将世事万物、历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间尽情挥洒,令人刮目相看。

Ⅱ 殷派十八罗汉图浮雕十八罗汉头有收藏价值吗

您的问悄知题,这样的品种,殷备虚派十八罗汉图浮雕十八罗汉头,真品有收藏价值的;不过启滚消投资角度要注意,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Ⅲ 中国苏州橄榄核雕名人

邹丽青
字秋人,号核痴,百核斋创作室主人,浙江青田温溪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自幼喜欢绘画,从事核雕艺术十多年,被誉为“核雕高镂空艺术创始人”,核雕镶嵌艺术曾获中国电视吉尼斯之最。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寓意深远,刀工精细,独树一帜,秋人每个题材只雕一核也就是说每个作品都是孤品。他的作品以花鸟动物山水为主,雕刻的技法以高镂空为主要刀法,模仿了中国画里的写意和工笔的特点,作品表现大自然的生活情趣。他的作品有两大特点:一类是高镂空作品,雕工精细,细如发丝,只能收藏不能把玩;另一类是以高浮雕为主,巧妙设计,寓意深远,可以把玩。0 Y L" \: {8 h0 o2 r

秋人的作品有99%的作品因为不尽他意均被砸毁;13年来,秋人创作了100多件作品,除了被别人拿走的,就是被他砸毁。他说:“我认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砸毁。”
秋人是我所知的核雕刻艺人中最敬佩的一个。第一次见他的作品是:05年在北京朋友:边泉那儿看到的。当我一看到他的作品后就感到自已不能算是职业艺人了,他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了。由于秋人的作品大部分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很难见到,为此和北京的玩家在北京建立了秋人核雕艺术交流中心。
宋水官
宋水官,1946年生于核雕村——苏州市舟山村。1967年至今从事工艺雕刻事业40余年。江苏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项,其中,1998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十世纪末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获民间工艺纪念精品奖、2006年在第41届国际旅游品和工艺品交易会上,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银奖”;2007年1月举办的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与女儿宋梅英一起获“迎春花奖”;在2007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艺术品收藏博览会上,其橄榄核雕刻作品“十八罗汉”、“核舟”同获金奖。2005年11月,被国家评审为美术工艺师职称。
在近40年的核雕生涯中,培养传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特别是女儿宋梅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外,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尤其是各种罗汉像,雕刻细巧精致,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国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并珍藏之。
宋水官尤以罗汉像等吉祥图案见长,雕刻细巧精致,个个栩栩如生, 作品在鉴赏和收藏之外,更兼有祈福、辟邪的美好意义。如今,宋水官成立了宋水官雕刻工作室,核雕作品受到了各方高度关注
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选为苏州核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邓建学
苏州吴中区光福福利人,从19岁开始跟随姐夫周义清学习雕刻。特长是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十八罗汉,其特点是刻工细腻。他的作品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场上有着很多固定客户。
邓建学不仅具有核雕天赋,也是在光福镇第一个面向社会招收核雕学员创办核雕技术培训班的核雕艺人。核雕技术在当地是传统工艺,一般都是家传。舟山村几乎家家户户外墙上都写着“内有核雕”,全村七百多户,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走进哪一家,几乎都会有人手持盈寸的橄榄核认真揣摩、雕琢。舟山村八成以上的家庭都从事核雕创作,但一般多不外传,局限于亲属间的传授。邓建学没有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而是充分借力于市场优势,创办起核雕技术培训班,传授核雕技术。几年之中,他的学生有近百人之多,其中有很多学生的雕刻能力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周义清
1968年4月5号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舟山村--核雕老街。从小就受核雕刻文化的熏陶,对核雕刻有着一种痴迷的爱好。
1985年学校毕业后就开始进入村办厂:舟山核雕厂正式拜师从事橄榄核雕刻行业。受过多名师傅的指导,在当时同行一起进厂学习的同伴中算得上是郊郊者;擅长雕刻各种佛教题材的人物作品,特别受到玩家的喜爱;后工厂解体,于1997年到无锡灵山大佛,面佛修心;在这九年中仍潜心于橄榄核雕刻.从没放弃对核雕刻的研究和创作,在这九年中制作了各种适应于不同层次玩家的佛教类题材的作品,在业界小有名气。
随着核雕刻行业的大好形势,周义清师傅于2005年回到老家舟山老街;直接面向各类核雕玩家制作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雕刻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知名度也从此在苏州核雕业中名声远扬。
他的布袋佛像,姿态各异,可爱可亲,是周义清师傅的所有作品中最受不同玩家欢迎的代表作品,很受各地客户的推崇;他的部份精品多被藏家所收藏,市场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雅风
江苏苏州人;64年生;中国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工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在红木雕刻厂工作;后自已研究橄榄核雕刻.在从事核雕刻的十几年中,他的代表作品:十八罗汉,布袋佛,招财猪等深受玩家的好评;部份作品曾在省市参展中获得银奖,铜奖等多项奖项.其获奖作品均被藏友收藏. 雅风他除了创作,多年来还不遗余力地在推广核雕知识;传播核雕制作技艺;宣传核雕艺术文化;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和接受核雕艺术,他经常在网络上发布各类核雕相关的文贴;同时让更多的想学核雕刻艺术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为核雕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雅风和一般的纯粹制做工艺品的艺人不同;他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单一性,精巧的工艺,强列的立体感,活泼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和人物的神态;雅风的作品风格细腻,体现了苏州核雕作品的;精,细,雅的神奇魅力。

殷雪芸
(1928-1996)女,吴县舟山村人。自幼随父学橄榄核雕。抗日战争后停工。1972年苏州工艺美术局发现她有独特技艺,安排她到苏州工艺美术公司专做橄榄核雕,并培养了董兰生等艺徒。1978年橄榄核雕作品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9年又去西德、法国展出。作品有《寿星》、《三星》、《十八罗汉》等。

须吟笙
近代核雕名家,1924年生人,写意罗汉头的鼻祖,罗汉头的山峰,尚健在,苏州光福舟山人,是苏工核雕殷派第二代传人,师从殷根福(?-1940),和殷根福之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同时学艺橄榄核雕刻,作品有橄榄核雕《杨家将》三件须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少有作品上市,其实须老先生还雕东西,但只是为了应付宣传做做样子而已,眼神和腕力多有点不从心了,由于年龄的关系雕的东西和以前的也有了些差距,但须老先生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认的,他的罗汉头可算殷前辈十八罗汉雕刻开派以来十八罗汉头雕刻的一个里程碑,现在的一些新人,包括一些所谓名家除了继承还是继承,没有一点点的发扬,须老先生的东西不多,新的几乎不出,现在仿他工的人也不多,因为须老先生的工艺境界已经不是常人能仿。他的作品已经很难觅得。我去了数次也未能如愿。到是在民间还能看到他的作品。他的罗汉头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丽娟是须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艺品厂一带一出来的徒弟(这一点鲜为人知)。其早年从事过木雕、石雕、牙雕,等。在橄榄核雕中除了雕刻罗汉头之外还有伟人头像为大家所知,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单子,但留存的已经很少。曾在舟山工艺品厂成立后在其中指导厂中学徒,可以说现在青壮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导过。

陈敏,殷晓红(伉俪)

1969年生,四川人,85年在苏州当兵,当时就很喜欢核雕,退伍以后就留在苏州从事核雕雕刻与研究。在核雕世家里其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又在众多核雕名家的大力指导下和自己不断的努力以与创新险在业界特别是上海闯出名气,并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作品有浮雕十八罗汉,观音,大弥勒等
,曾获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2006年核雕作品“香炉”获得第40届国际旅游工艺品“金凤凰”设计大奖赛优秀奖,评比和发证单位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须培达
1957年生人,1973年进入舟山工艺品厂学徒,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开始自己创作,其现在正当壮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罗汉头能看到须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以各种人物单粒为主,十八罗汉头和吉庆有余、观音等题材

朱静安
1972年生,师从任敏华,从艺至今已有数十余年,雕工明显细致,而且会看出是用心琢磨来改进的,其主要作品有西游记、人物、单件、喜怒哀乐等,他的作品风格接近其师须吟笙,刀口清晰,神态自然,受许多核雕爱好者青睐,而且做工细腻和精巧,很有发展。苏州市吴中区工艺美学会会员

周建兴
1953年出生于核雕之乡舟山村。师从顾仁笙,曾工作于舟山工艺品厂,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断的深挖创新,终获成功,创立了一种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在十八罗汉头这样很能体现一个艺人的基本工的题材上更是力求完美,并且对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开发出铁圆核、大四花等这样核质非常高的原料。从不让一条质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场上。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虽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确实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并且他的许多徒弟(如周义清、陈容芳等)现已扬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头,各种规格都堪称精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铁圆核罗汉头,表情丰富、刀工细腻、神态各异。

沈元根
1962出生在苏州,早年开始跟老师钟火元学习核雕,1998年开始自己创业,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浓重的须派风格,固化,传统,刀工规整,传统题材非常之多。现而今他已经另辟新路,创作了许多新颖的题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体现心中所想,能化平面于立体,化呆板为灵巧,使作品活起来。主要作品有十八罗汉系列,观音,钟馗等。现创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罗汉和浮雕八仙过海

钟擎峰
1971年生于舟山村,钟火元长子,自幼深受父亲核雕艺术的熏陶 ,1985年随父学艺 ,1986年拜冲山佛像雕刻祖师李永良之子李荣寿为师,学习佛像雕刻。从艺二十多年来,主要作品有橄榄核雕“老子出关”、“西厢记”,红木雕笔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紫檀木笔筒“红楼梦十二金钗”、“八仙过海”等,其作品人物鲜明,刀功简练醇厚,深受大众喜爱。`
曾获 * 苏州市吴中区工艺美学会会员 助理工艺师

陈蓉芳
1987年出生于核雕之乡光福舟山。跟哥哥周义清学习橄榄核雕。至今从事核雕也有多个年头了;由于勤奋好学。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其作品中蕴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细腻与1987年生于舟山村,周建兴的次女,周义清的妹妹,自幼受父兄艺术熏陶 ,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罗汉”、“弥勒”等。 曾获 ,苏州市吴中区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助理工艺师、

陈琪
1989年出生,苏州藏书人,自幼喜爱绘画,16岁时接触到橄榄核雕,便麻烦邻居铁匠师傅做了几把雕刻小刀,从此在学习课余时间雕刻各类有趣的东西送于同学朋友们,深受朋友们的喜爱,因此也带动周围一批朋友学习橄榄核雕,其刀法粗狂有力,细节处理精细,对人物雕刻有一定的造诣,深受藏家的青睐。代表作有十八罗汉,喜怒哀乐,八大僵尸,各类弥勒,观音等。。题材新颖之作。

殷根福
苏州着名橄榄核雕大师,吴县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用以雕成罗汉头像,为此,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雕塑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当时,上海仅此一家。以后,殷根福所雕的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核雕艺术品,求购者络绎不绝。殷根福刻制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被誉为“殷氏罗汉”。
殷氏开创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以往的雕刻技艺在雕刻前都要画个草图,如园林、人物、花鸟、走兽等,然后按图雕刻。而殷氏罗汉则无需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是为“定位”。

钟年福
1927年腊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岁开始学习雕刻,师从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艺品厂,1973年4月7日成立东山工艺美术厂。可以说为舟山的橄榄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钟老刀法粗旷,作品特点鲜明,为了爱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无人能出其右。也从事过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质的雕刻。大女儿钟菊英(在89年后就不从事雕刻因为眼睛不好)、大儿子钟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从事雕刻)、二女儿钟菊仙(现在还在从事雕刻)。开门徒弟是钟火元、其他徒弟有谢才元、钟秀琴、周雪官、须培金等,在舟山工艺品厂时指导过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头
1970年舟山工艺品厂 由钟年福发起并成立任第一任厂长。发起人还有殷小男(殷丽娟的父亲,殷根福的儿子)、殷小妹(殷小男的妹妹)、须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时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榄核雕,还有石雕,接的订单都是海外的订单,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厂员都出去自己雕刻,导致订单无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现在的许多大家都是在厂中学习的,如周雪官、谢才元、周泉根等。

钟火元
1948年生于舟山村
1964年师承钟年福学艺橄榄核雕
1970年参加集体创办的舟山村工艺厂
1971年调入光福乡红木雕刻厂
1972年光福红木雕刻厂橄榄核雕车间创办人之一,任车间主任、质量检验员、业务推销员、原材料采购员 /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 曾获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
吴中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 助理工艺师 ,2006,07,08年连续三年核雕手串“十八罗汉”获得第40,41,42届国际旅游工艺品“金凤凰”设计大奖赛优秀奖,评比和发证单位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谢才元 ,钟秀琴(伉俪)
1957年生人,1973年进入舟山工艺品厂学徒,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开始自己创作,其现在正当壮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罗汉头能看到须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罗汉头和吉庆有余等题材,在舟山工艺品厂时曾和须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罗汉相。开门徒弟是朱红为,还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钟秀琴
1959年生人,师从钟年福、钟元庆、须吟笙。1973年进入东山工艺美术长,与须培金和周麟凤同时开始学习核雕,可以讲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辈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细腻中能透露出钟年福的粗旷,须吟笙的写意和钟元庆的工整,可以说是集大家之所长,代表作品是走兽十八罗汉、走兽八仙、圆雕云彩八仙及许多题材的单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于核雕之乡舟山村。师从顾仁笙,曾工作于舟山工艺品厂,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断的深挖创新,终获成功,创立了一种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在十八罗汉头这样很能体现一个艺人的基本工的题材上更是力求完美,并且对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开发出铁圆核、大四花等这样核质非常高的原料。从不让一条质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场上。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虽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确实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并且他的许多徒弟(如胡君伟、萧艳萍、殷晨月等)现已扬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头,各种规格都堪称精品,从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铁圆核罗汉头,表情丰富、刀工细腻、神态各异。
周麟凤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艺品厂(当时有周雪官、须培金夫妇,周泉根、周麟凤夫妇,谢才元、钟秀琴夫妇),刀法精准而细腻,现在为了丈夫和爱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牺牲,放弃了核雕工作,专心在家照顾爱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务闲暇的时候雕刻一些小挂件,现在除了一些“寿桃”之类的小件,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其作品。
殷晨月
殷晨月是一朴实无华的农妇,而这也正是民间艺人的特点:身怀绝技而其貌不扬。68年的殷晨月15岁开始跟核雕大师周泉根学习雕刻技艺,至今她都自豪地说:“师傅那时一直表扬我,夸我做的东西像模像样。”
当时身体单薄的殷晨月个性倔强,她开始琢磨核雕,从广东买来橄榄核,反复地练习,开始刻起来挺费经,慢慢地手法越来越熟练,线条越来越流畅。
殷晨月的雕核也得到了苏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关注。老师指导她,要雕刻精品,譬如《小籽十八罗汉》而且越做越精致,她的橄榄核雕《小籽十八罗汉》在2001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上获得银奖。 '
经过长期的探索下, 殷晨月的核雕已形成刀工隽永、线条流畅、精细入微、独具一格的风格,作品十八罗汉头,各种规格都堪称精品,从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铁圆核罗汉头,表情丰富、刀工细腻、神态各异,韵味厚淳,不少作品为海峡两岸收藏家收藏。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
曾获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吴中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助理工艺师
周志坚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师从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点,规整细腻,没有偷工减料之嫌,对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样非常严格,早期雕刻过十八罗汉头,因为个人喜好原因已经很久没有雕此题材,现在主要的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及“弥勒”,“十八罗汉”全部使用大粒铁圆核来雕刻,核肉饱满浑圆,自然颜色通红,加上精细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坚之妻,师从其公,作品一样秉其家特点,原料优秀,精细而传神,其主要作品为小籽十八罗汉头,看其所雕题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当水准,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罗汉头,就能证明周泉根对其儿媳的罗汉头雕刻也是认知的
缪小明
1972年出生!苏州吴中区光福镇舟山西支人。18岁父亲学木工手艺。自幼酷爱画画,因受舟山传统工艺核雕刻的感染,业余时喜欢在不到一寸长的橄榄核上雕刻。30岁那年,他白天干木工,夜晚学雕刻。很快,做成了第一件橄榄核———财神爷。60元,小明的第一件作品就卖了60元!40天雕一件
对橄榄核有着天赋和灵感的缪小明果然成功了。自此开始,他每天夜里坚持雕刻,手艺进步飞快,点名要货的人越来越多。缪小明的精雕作品从整体形象到镂空精雕,也随着供不应求的市场,身价猛涨,从几十元渐渐卖到几百元,直至8千元。终于,他在2003年正式与木工“脱离关系”,专职做起了橄榄核雕刻。
一个小小的橄榄核,在缪小明手里最起码要泡上40天;每天在缪小明的手上要呆上十几个小时。小明的橄榄核精雕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艺术内涵,巧妙构思,精雕细刻,可称“橄榄核上的工笔画”。“红楼梦”、“八仙过海”、“福禄寿”、“西厢记”、“宝莲灯”、“三国故事”、“牛郎织女”等等,无不雕工细腻、精美,人物造型逼真动人,似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展现在世人眼前,是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等待缪小明橄榄核精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缪小明依然不紧不慢地雕刻着。“对不起,请您耐心等等,我一年只能做10个。”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曹福英
苏州市高新区东渚人,艺名英英;女,64年生。一直从事苏绣;这几年苏州核雕刻的兴盛让她对橄榄核雕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她放下绣花针,操起了雕刻刀,开始尝试橄榄核雕刻。凭着自已的爱好在没有正式请酒拜师的环境下,一个人在家研究起橄榄核雕刻,在短时间内由一个绣娘转换成了一个橄榄核雕刻艺人,她的作品发展潜力极大,进步明显,一上市就得到了很多玩家的赏识;是很好的送礼,把玩,收藏之选。

钟锦德
生于“香山匠人”雕刻之乡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80年代拜胥口香山匠人、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为师傅,学习红木雕刻技艺。在二十六年的雕刻艺术生涯中,有自己的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奋发向上、完整掌握了一套红木雕刻的步骤,技法、刀法、加上不断的学习传统美术理论、现代设计理念,拜访一些着名的画家、学者、艺术家、全国的一些着名木雕艺人及其他门类的传统工艺美术家,参加大型的艺术展,更加深了自己作品创作的灵感与思路,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自己的雕刻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并不断寻找红木作品与市场需求的切落点,开发了一批市场销售好的产品。在二十六年里发展和培养了一批年青的雕刻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共创作设计紫檀、红木雕刻优秀代表作品380多件。在继承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具有苏州独特的空、松、玲、巧的雕刻手法,选用名贵的紫檀木、红木材料精雕成的作品。有传统人物、动植物造型、文房四宝、仿古船模、雕刻挂屏、台屏、地屏及仿明清家俱,其代表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国家级、省市级金、银、铜奖。代表作品大型红木雕刻《堂名担》分别被中国昆剧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台湾戏曲博物馆收藏。紫檀木雕《释迦牟尼头像》《观音头像》《五子戏南瓜》等作品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选定赴法国巴黎参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年锦绣江苏——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讲究个人率性之作,呈现自得自在之精神,达到“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的意境。
2003年被联合国技术信息组织中国国家分部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德艺双馨雕刻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05年被中外名人研究会授予2005年中国“艺术名人”称号。2006年被苏州市宣传部、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苏州市总工会授予“苏州市钟锦德紫檀木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2007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2007年9月被苏州市政府授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共和国建设者档案》、《中国当代名人》艺术名人卷、《苏州工艺艺术篇》。
1、2004年,红木雕刻大型作品“红木堂名”被中国昆剧博物馆收藏。
2、2004年7月4日,紫檀木雕“观音献礼”被姑苏晚报选入28届世界遗产大会委员会珍藏版。
3、2005年2月27日,参加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卫视(1860新闻眼)主办的 “我爱我家,走进江苏民间艺术家最具人气家庭颁奖”,荣获“我爱我家走进江苏民间艺术家参与家庭奖”。

都传恭
现年68岁的都传恭说,他从9岁开始跟祖父都兰桂学习书法、绘画、核雕、篆刻等,后来,渐渐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学后就工于潍坊嵌银厂,心里始终放不下的还是核雕。他创作的作品“干隆下江南”、“九龙戏水”、“十八罗汉”等受到人们的好评。其中最经典的是他用核皮刻制船上的锚链30多环,每环米粒大小,环环相扣,活动自如。还把核雕作品镶嵌在小屏风、红木百寿杖、鼻烟壶等各种红木器具上,观者无不惊叹。都传恭说,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是对自己的鼓励,他更希望将手艺传给热爱民间艺术的年轻人。几十年来他授徒若干,书写了核雕的教学资料,到全国各地做现场表演。

顾宝平
男;于**4月出生于雕刻之乡光福镇的一个小山村迂里山前村。从小喜欢画画,写字;对雕刻艺术有着特有的爱好。2006年毕业于苏州长桥职业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学习雕刻艺术,2008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服役期间利用空余时间用自制的几巴简易刀具摆弄起各种雕刻小玩艺;2010年退役后到当地知名的核雕坊建丰核雕坊学起了橄榄核雕刻;由于从小就爱摆弄刀具,很快在一起学习的几个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中脱颖而出;不到一月便做出了能让玩家接受的作品,其作品一经面市便有固定商家来电订货;不久就在核雕圈内有了知名度。其擅长为:人物,山水类题材的作品。做过的作品有:双面十八罗汉手链。单面十八罗汉串,喜怒衰乐手链,关公,达摩,七星罗汉手链,八仙,浮雕双面十八罗汉手链等,几乎市面上所有的题材多临模过;以做山水人物为主。所作品潜力很大,极有把玩欣赏意义。
李见东
苏州市中区光福塘村人。国际级大师钟锦德之高徒,苏州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核艺轩主人,核雕缘俱乐部会员。其很多作品多曾获过奖。05年开始在木雕刻之余同时从事橄榄核雕刻,其作品多让藏家收藏,少有流入市场。